技术创新 抢先一步
说起百年三沟酒,在阜新无人不知。可说起三沟酒业集团的前身“德增和”.,说起三沟酒的源头“胜泉涌烧锅”,他们的创始人是谁,走过了一百多个端午节的老字号历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沧桑?知道的人却不多了。
1862年,清朝同治年间端午节的正午。奔流不息的细河岸边查干乌路木(白色渡口),来了两个“闯关东”的年轻人,因为长途跋涉的原因,个高儿青年的大胡子有点赶粘,稍矮点儿的也满面灰尘,虽然他们样子颇为落魄,但他们上岸,就依照家乡的风俗,以烧符水洗手眼后,泼洒于道,正儿八经的“送灾难”。
鸦片战争后,清政府于咸丰十年(1860)正式开禁放垦,伴随着关东地区的逐渐开放,流民“出关谋生者,日以众多”,年增年长,蔚成大观,陕西、山西、山东、直隶流民更是“闻风踵至”,“终年联属于道”,使东北终于成为一个“移民社会”。
这两个来自山东的邱姓“关东客”,就是挑着挑逃荒到这里谋生的。或许是每天渡船上岸的关里人太多厂吧,岸边卖鱼虾的小贩、玩耍着嘎拉哈的孩子们依旧各忙各的,只有卖大碗茶的蒙古族老汉在殷勤地用略显生硬的汉话打着招呼;或许是他们在端午节“送走灾难”的缘故吧,就是因为这两个外乡人,100多年后的阜新市才有了一个叫“邱家店”的地名;就是这个落魄的官吏后代邱大胡子,创造了香飘百年的“三沟白酒”……
俗话说: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邱大胡子兄弟俩先是给人扛活,后来又做小买卖,攒下部分积蓄后,在细河北岸的“黄花滩”,修建了青瓦铺顶的草房四间,即今三沟酒厂附近。
由于这里有一个渡口,来往的车马行人很多,邱大胡子家业很快兴旺起来,又接着盖了大院、房屋,办起了饭馆、马车店,方便来往行人。此后,人们便将该地称作邱家店广为流传。
邱家店前有一条大道直通细河渡口、横贯东西,是一条主要的交通要道,也是各地众商贩沿途赈运的必经之路。那时的运输工具叫作“二把手”,即两人同驾一独轮车子,一人驾辕,一人推车,车上载货物。过往的行人、脚夫途经老邱家车马店,部要驻足歇息,喝上几碗烧酒,一为解乏,二为解馋,三为御寒。往往吃饱喝足之后,还要捎上几大坛子留到路上喝。
看到烧酒喝的人多,赚钱容易,精明的邱大胡子动了心。于是叫来兄弟合计开个酒铺扩大经营。在店后设个作坊,自产自销烧酒。就这样,一个流传百年的白酒品牌便诞生了。
下一信息:零的突破,“三沟”获得全国驰名商标